首页

屎奴视频

时间:2025-05-28 10:34:56 作者:上海启动建设国际航运可持续燃料认证体系 浏览量:39564

  中新网上海5月27日电 (谢梦圆)27日,上海国际航运可持续燃料认证体系建设在沪启动,会上首次发布了《国际航运碳足迹标识认证制度建设研究蓝皮书》,标志着中国在构建国际航运绿色治理规则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在国际海事组织(IMO)第83届环保会议上,针对5000总吨及以上国际航行船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经济”净零排放管控新政正式获批。该新政将自2028年起对国际航行超标排放船舶实施阶梯性碳费机制。船舶所使用的燃料需经过全生命周期碳强度核算,并基于认证结果进行碳费缴纳。这标志着建立权威、独立、符合IMO标准的可持续燃料认证体系成为全球航运业的当务之急。

27日,上海国际航运可持续燃料认证体系建设在沪启动。谢梦圆摄

  为积极应对国际规则调整,上海海事局、上海市交通委牵头组织上海海事大学专家团队,联合国内主要能源、航运企业及认证服务机构,于今年3月发起成立了“上海国际航运碳足迹标识协会”,作为中国首个专注于国际航运可持续燃料认证体系建设的法定实体。

  协会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系统编制了《国际航运碳足迹标识认证制度建设研究蓝皮书》,明确覆盖船用燃料原料采集、生产加工、运输分销、船上使用等各环节碳排放核算路径。蓝皮书全面对标IMO、欧盟等国际先进政策与认证制度,结合中国航运燃料产业实际,从政策、标准、组织、数字平台等维度,提出建立统一、高效、国际接轨的认证制度的总体框架,为中国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航运低碳治理体系提供了“上海方案”。

  目前,协会正在加快推进自主认证体系文件编制,计划于今年底完成核心制度设计并进入试运行阶段。技术支持方面,认证体系将以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全生命周期数据采集与验证平台,确保燃料碳足迹信息可追溯、可核查、可信赖。

  当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正处在从基本建成向全面建成迈进的关键时期,推动航运绿色化转型已成为提升上海航运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抓手。

  中国国际航运可持续燃料认证体系的建设,既是推动上海构建国际绿色燃料交易和认证服务中心的重要支点,也是中国在全球绿色航运治理体系中积极作为的重要体现。该体系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绿色航运话语权,更将助力上海在新一轮国际航运竞争中掌握主动。(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潭美”致三亚内涝 消防紧急排涝除险

据《创新 使命 担当——中国产学研百佳科技创新团队》主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介绍,入编的100个创新团队涉及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航空航天、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农业科技等多个领域。

斯巴达崇礼站拉开序幕 超三万人齐聚勇士双周末

店员介绍,这款72V的电池品牌是“比力强”,可以续航一百多公里,网上也有销售,只不过包装不同。这款电池的尺寸为高34厘米、宽22厘米、长17厘米。记者在电商平台上搜索“比力强电池”,也看到有该品牌的违规大功率电池正在销售。

温州已出现病例,存在较高传播风险!

作为重点侨乡,福建拥有丰富的侨力资源。立足归侨侨眷多、华侨农场多、侨乡文化底蕴深厚的独特优势,“侨家乐”活动自2022年启动以来,已在海内外成功举办23场专场活动,累计吸引游客120余万人次。

国家海洋预报台发布海浪橙色警报

会议指出,过去一年,全国公安机关按照公安部统一部署,扎实开展“昆仑2023”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食药环和知识产权犯罪,整体打击战果显著,重点整治有力有效,打击犯罪、服务大局的能力水平明显提升,有力维护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守护了人民幸福和安宁。

十个菜品可选、还有饮食指导 南宁老年饭堂“老粉”众多

“在畸形的业绩观和考核方式之下,谁能安心工作?”刘永林透露,他身边的很多同事早已对此类“错位”的绩效考核叫苦不迭,选择另谋他职的人不在少数。

相关资讯
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计生监督局原局长金龙被“双开”

最后,要完善大学职能作用发挥,加强学科交叉研究团队建设。现代大学的每一种新职能都是在已有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高校学科交叉研究过程伴随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者的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推进学科交叉研究并使之面向高质量发展,诠释了高等教育职能的内在属性。学科交叉研究团队建设是完善高校职能作用发挥的着力点。我国许多高校的学科交叉研究团队都吸纳了本科至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有的还以团队研究者为授课教师,基于所研究课题开设专门研讨型课程。如何引导学生在学科交叉研究团队中学习专业知识,形成以多学科视野分析问题的学术意识,是团队建设的重要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增进对国家和社会的了解,提升道德水平和责任感,也是团队教师履行立德树人职能的重要体现。学科团队建设与高校整体文化氛围相联系。作为高异质团体,学科交叉团队不可避免会出现团队内部、团队之间的意见分歧和思维碰撞,如何建立良性的交流与合作机制,也是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中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国家为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专门启动了高校创新研究群体、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创建活动,都将跨学科、学科交叉等作为评选要点,体现出对学科交叉团队建设的重视和倡导。

热门资讯